現在能帶孩子游玩的公園設施大多缺乏想象力,千篇一律,設計也過于保守。由于戶外游樂設施的匱乏,很多家長選擇去室內收費場所。相對來說,出于對衛(wèi)生問題的關注,選擇室內設施在這方面顯得更合理一些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國外有些城市在對戶外設施的設定、管理、維護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。我們常說,兒童是祖國的花朵,不能讓花朵在溫室里長大,戶外的娛樂肯定是非常必要的。這些提供給孩子們在上課之余使用的游樂設施就顯得尤為重要。
孩子對戶外設施有一種親近的天性,即便不是在一個適合玩耍的場合。換句話說,說孩子的想象力大大超過了他們對于安全性的考慮。
現在新建的小區(qū)都有兒童設施的配套,但通常只對樓盤業(yè)主開放,小區(qū)大門通常需要門禁進入。
一般情況,我們這一代(80后)對小時候的記憶和那時候常去的公園分不開,小時候照片的拍攝場景也多半是在公園里。我小時候經常去的是魯迅公園,當時都是爬墻進去的,因為公園收費,門票從幾角到幾塊錢都有。但我卻從來沒有去過當時的海倫兒童公園,雖然相距不遠。反思一下,不止小時候,現在長大了,讀書了,工作了,平時的活動路線若不是家和公司兩點一線那般簡單,也不至于到跑遍整個上海的程度。兒童公園“曾設有幼兒活動區(qū)、兒童活動區(qū)和迷陣障礙區(qū)。1956年還增設了風車、轉盤、秋千、滑梯等游戲設備。